最近学后缀数组,需要接触到这些排序方法,于是乎开帖记录。

术语说明

本文中,“排名”可以粗浅地理解为“不大于xx的元素个数称为xx的排名”。但是,有重复元素的时候,假设小于xx的元素个数是aa,不大于xx的元素个数是bb,那么这些重复元素的排名各不相同,且都位于区间(a,b](a,b]中。

如,数组1,1,2,3,3,41,1,2,3,3,4中各元素的排名可以是1,2,3,4,5,61,2,3,4,5,6,当然也可能是2,1,3,5,4,62,1,3,5,4,6等等。

本文中要大量使用“元素数组”、“排名数组”这样的词汇,请牢记它们的含义:叫做什么数组,里面存的就是什么值。

  • “元素数组”指根据排名查元素编号的数组,即ele:{rank}{id}\mathrm{ele}:\left\{\mathrm{rank}\right\}\rightarrow \left\{\mathrm{id}\right\}
  • “排名数组”指根据元素编号查排名的数组,即rk:{id}{ele}\mathrm{rk}:\left\{\mathrm{id}\right\}\rightarrow \left\{\mathrm{ele}\right\}

这两个数组之间是逆映射的关系。

在桶排序中,还会用到桶数组。桶数组是根据元素值查“这个值的元素有多少个”的数组,做前缀和后就是根据元素值查“不大于这个值的元素有多少个”的数组。通常,我们使用它的后一种含义。

  • “桶数组”是根据元素值查“不大于这个值的元素有多少个”的数组,即bucket:{value}{rank}\mathrm{bucket}:\left\{\mathrm{value}\right\}\rightarrow \left\{\mathrm{rank}\right\}

熟悉这些映射关系,对于快速写出代码有很大帮助。

文中还用了 Pascal 的数组区间符号。a[1...3]={1,2,3}表示a[1]=1,a[2]=2,a[3]=3

离散化

首先我们通过复习离散化方法,熟悉“元素数组”和“排名数组”的意义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int a[MAXN]; //原始数据
int ele[MAXN],rk[MAXN]; //定义见上文
bool cmp(const int lhs,const int rhs);

for (int i=1;i<=n;i++)
ele[i]=i; //初始化,假设第i名的元素下标是i
sort(ele+1,ele+1+n,cmp); //排序后,第i名元素的下标是ele[i]
//利用rk和ele的互逆关系求rk
for (int i=1;i<=n;i++)
rk[ele[i]]=i; //第i名元素的下标所对应的排名是i

bool cmp(const int lhs,const int rhs){
//利用元素给下标排序
return a[lhs]<a[rhs];
}

上述代码执行后,rk数组中的值就是离散化目标值。

桶排序

单关键字桶排序

桶排序?这个谁不会啊?

1
2
3
4
5
6
7
8
9
int a[MAXN],bucket[MAXM]; //原始数据, 桶(桶的定义域是原始数据的值域)
for (int i=0;i<MAXM;i++)
bucket[i]=0;
for (int i=1;i<=n;i++)
bucket[a[i]]++;
int pos=0;
for (int i=0;i<MAXM;i++)
for (int j=0;j<bucket[i];j++)
a[++pos]=i;

但是如何用桶排序求出元素数组和排名数组呢?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办法。

我们知道,原始的桶数组记录的是“值为xx的元素的个数”。如果对桶数组做前缀和,记录的就是“值不大于xx的元素个数”——不就是“值为xx的元素的(最大)排名”吗?之所以是“最大”,是因为可能有重复元素(参见“术语说明”)。于是,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元素数组和排名数组。

下面这段代码对于理解多关键字桶排序比较重要,请认真阅读。如果对代码不太理解,请接着阅读下面的说明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int a[MAXN],bucket[MAXN],ele[MAXN],rk[MAXN];
for (int i=0;i<MAXM;i++)
bucket[i]=0;
for (int i=1;i<=n;i++)
bucket[a[i]]++;
for (int i=1;i<MAXM;i++)
bucket[i]+=bucket[i-1]; //求前缀和
// 此时bucket数组的意义就是“给值,求最大排名”
// 下面用bucket数组求ele数组
for (int i=n;i;i--){ // 这个循环是倒序的
int trank=bucket[a[i]]; // 求出i号元素的排名
bucket[a[i]]--; // 排名trank已经被i占用了,下一个来的元素要用上一个可用的排名
ele[trank]=i; // 排名为trank的元素编号是i
// 上面这三条语句通常缩写为
// ele[ bucket[a[i]]-- ]=i;
}
//此时, a[ele[1]],a[ele[2]],...,a[ele[n]]就是有序的了
//再利用rk和ele的互逆关系求rk
for (int i=1;i<=n;i++)
rk[ele[i]]=i; //第i名元素的下标所对应的排名是i

现在问题来了,为什么这个循环是倒序的呢?也就是说,我们需要搞清楚,排名的“分配原则”是什么。同时我们还要搞懂这行关键代码:ele[ bucket[a[i]]-- ]=i;

首先,如果数组中没有重复元素,那么bucket[a[i]]只会被访问一次,其中的值正是i号元素的真正排名。

但如果数组中有重复元素呢?举个例子,如果a[1...6]={1,4,3,1,3,2},那么在求前缀和之前,bucket[1...4]={2,1,2,1};求前缀和之后,bucket[1...4]={2,3,5,6}。那么,11的“最大排名”是2233的“最大排名”是55

我们倒序循环分配排名。首先i=6ele[ bucket[a[6]]-- ]=6。执行语句时bucket[a[6]]=bucket[2]=3,于是我们得到了66号元素的排名是33,也就是被赋予了排名33的元素是66号(ele[3]=6)。根据--运算符的规则,我们把bucket[2]的值减11,那么执行后bucket[2]=2。这表示,排名33已经被占用了,下一个值为22的元素只能使用排名22——当然,由于数列中只有一个元素的值是22,因此不存在所谓的“下一个元素”。

接着i=5ele[ bucket[a[5]]-- ]=5bucket[a[5]]=bucket[3]=5,那么这次我们把排名55赋给a[5]。这时bucket[3]--,表示下一个值为33的元素只能使用排名44——在这里就表示,靠前的一个33将使用排名44

继续模拟这个过程,最后ele[1...6]={1,4,6,3,5,2}。在模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,值相同的元素,先者总是得到较大的排名。就有些像孔融让梨,孔融是把大的梨让出去,先拿到排名的元素是把靠前的排名让给后拿到排名的元素。

而我们倒序循环,原本靠后的元素将先得到排名,结果就是值相同的元素,原本靠后的,排名也较大(即在排序后的数组里也靠后)。这正满足了“稳定性”的定义——这样它就是“稳定排序”了。

当然,这么做的意义远不止如此,正是这一操作,为桶排序提供了可扩展性。请看——

多关键字桶排序

什么叫“多关键字”呢?就有点像中考成绩排序——先按总分等级排序,总分等级相同的再按A+数排序,A+数相同的……概括地说,就是,优先按第一关键字排序,如果第一关键字相同,再按第二关键字排序。

下面我们只讨论两个关键字的情形;在此基础上,很容易扩展出更多关键字的排序。

还记得上面讲的“稳定性”吗?我们有一个思路——先按第二关键字排序,再按第一关键字做稳定排序

为什么先排次要关键字呢?可以这么理解——第一次排序的结果会被第二次排序打乱,因此是次要的。第一次排序只是为了第二次排序在关键字相同时,提供原先的相对位置。也就是,第一次排序的功效,体现在了排序前相对位置上。

那么我们就可以写出多关键字桶排序的代码了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int a[MAXN],b[MAXN];// a 为主要关键字, b为次要关键字
// ele_b是第一次排序时用的ele数组
int bucket[MAXN],ele[MAXN],ele_b[MAXN],rk[MAXN];
for (int i=0;i<MAXM;i++)
bucket[i]=0;
for (int i=1;i<=n;i++)
bucket[b[i]]++;
for (int i=1;i<MAXM;i++)
bucket[i]+=bucket[i-1];
for (int i=n;i;i--)// 仍然注意这个循环是倒序的
ele_b[ bucket[b[i]]-- ]=i;
//现在b[ele_b[1]],b[ele_b[2]],...,b[ele_b[n]]是有序的
//我们下一次桶排序循环的时候,就按照ele_b[n],ele_b[n-1],...,ele_b[1]的顺序
for (int i=0;i<MAXM;i++)
bucket[i]=0;
for (int i=1;i<=n;i++)
bucket[a[i]]++;
for (int i=1;i<MAXM;i++)
bucket[i]+=bucket[i-1];//这三个for循环基本相同
for (int i=n;i;i--)// 按我们上面说的做!
ele[ bucket[ a[ ele_b[i] ] ]-- ]=ele_b[i];

整段代码最难理解的应该就是ele[bucket[a[ele_b[i]]]--]=ele_b[i];这一行了。足足四层嵌套,让不少多关键字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初学者望而生畏。下面我们解析它。

b做排序的时候,我们已经写过一次三层嵌套了。ele_b[ bucket[b[i]]-- ]=i;,意思是bucket[b[i]]中存着b[i]的排名,那么排名为bucket[b[i]]的元素编号就是i

a做排序的时候,我们不是要按ele_b[n],ele_b[n-1],...,ele_b[1]的顺序做嘛——于是,运用换元法,把ele_b[i]带入原来的i中,不就得到了这一行代码吗?

于是,双关键字的桶排序就写好了。这也就是这道题的解法。

基数排序

基数排序其实就是多关键字的桶排序。比如,给三位数排序,第一关键字是百位,第二关键字是十位,第三关键字是个位。

但实际操作中,我们所用的模数不是1010,而是22的幂。根据挑战这道题的经验,我们取256(28)256(2^8)为模,把3232位整数(也就是int)分为四个关键字进行排序,分别排序四次就好了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#define MASK 255
int a[MAXN],b[MAXN]; //a储存原数据, b在排序过程中会发生改变
int b1[BUSKN],b2[BUSKN],b3[BUSKN],b4[BUSKN]; //val -> rank, 四次排序的桶
int e1[MAXN],e2[MAXN],e3[MAXN],e4[MAXN]; //rank -> ID, 四次排序的ele数组

for (int i=1;i<=n;i++){
int t=b[i]=a[i];
b1[t&MASK]++,t>>=8;
b2[t&MASK]++,t>>=8;
b3[t&MASK]++,t>>=8;
b4[t&MASK]++; //分别加到桶里
}

for (int i=1;i<=MASK;i++)
b1[i]+=b1[i-1],b2[i]+=b2[i-1],
b3[i]+=b3[i-1],b4[i]+=b4[i-1]; //给桶做前缀和

//核心步骤——赋予排名
for (int i=n;i;i--)
e1[b1[b[i]&MASK]--]=i, b[i]>>=8;
for (int i=n;i;i--)
e2[b2[b[e1[i]]&MASK]--]=e1[i],b[e1[i]]>>=8;
for (int i=n;i;i--)
e3[b3[b[e2[i]]&MASK]--]=e2[i],b[e2[i]]>>=8;
for (int i=n;i;i--)
e4[b4[b[e3[i]]&MASK]--]=e3[i];
for (int i=1;i<=n;i++)
ayano(a[e4[i]],' '); //按顺序输出整数

后缀排序

给后缀排序是建立后缀数组(Suffix Array)的关键操作。

字符串s[1...n]的后缀就是指这些子串:s[1...n],s[2...n],s[3...n],...,s[n...n]。按照后缀的起始点,分别把它们编号为1,2,3,,n1,2,3,\cdots,n

“后缀排序”就是对这nn个后缀(就是nn个字符串)进行排序。当然不是真的排序,只是求出元素数组和排名数组罢了。

在这里重新强调元素数组和排名数组的定义:

  • 元素数组,此处称作后缀数组或sa数组,表示排名为i的后缀的编号是sa[i]
  • 排名数组,此处称作rank(缩写为rk)数组,表示编号为i的后缀排名为rk[i]

还是那句话,“名副其实”,后缀数组里的东西是后缀(的编号),排名数组里的东西是排名。

如何给后缀排序呢?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应用一遍快速排序,时间复杂度是O(nlogn)\mathrm{O}(n\log n),足够快了吧。

可惜的是,这个时间复杂度是错的。由于比较两个字符串是O(n)\mathrm{O}(n)而非O(1)\mathrm{O}(1)的,快速排序需要O(nlogn)\mathrm{O}(n\log n)次比较,因此正确的复杂度应该是O(n2logn)\mathrm{O}(n^2 \log n),无法承受。

那么改成基数排序吧?字符串的排序是按照字典序,也就是以第一个字符为第一关键字、以第二个字符为第二关键字,以此类推。可是这样会有nn个关键字,需要(桶)排序nn次,每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O(n)\mathrm{O}(n),合起来达到O(n2)\mathrm{O}(n^2),依然无法承受。

做不出来的时候怎么办?看看我们是不是漏条件了啊。

上面的两种方法可是不仅可以用于后缀排序,还可以用于“给nn个字符串排序”啊。这不就相当于,“后缀”的条件完全没有利用上吗?那怎么可能做得出来啊。

“后缀”的条件是,这些字符串有很多的公共部分!利用这些公共部分,就能改善我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!

利用这个条件的方法很多,像后缀树、后缀平衡树、后缀自动机等。当然,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最简单的一种——倍增法求后缀数组。

倍增法的主要思想是,“用排名代替具体的元素”。

我们用字符串"aabaaaab"做例子(这个例子好经典,为什么?因为它是 IOI 2009 国家集训队论文里边的啊~),它的后缀有"b","ab","aab","aaab","aaaab",'baaaab","abaaaab","aabaaaab"

首先,我们把所有的后缀调整成一样长的,也就是(假装)我们在字符串后面补了一些空字符('\0',字典序是最小的;下面用0表示)。那么后缀就变成了"b0000000","ab000000","aab00000","aaab0000","aaaab000",'baaaab00","abaaaab0","aabaaaab"。补这些字符并不影响字典序,因为我们规定,比不出大小时短的字符串较小。

思考这个问题:某些元素,按(a,b)(a,b)双关键字排序的排名是xx,按(c,d)(c,d)双关键字排序的排名是yy,那么按(a,b,c,d)(a,b,c,d)四关键字排序的排名是否就相当于按(x,y)(x,y)双关键字排序的排名呢?(关键字的顺序表示主次顺序。)

思考后可以发现,答案是肯定的。

那么,我们就把这个字符串的所有长度为11的块进行排序;接着把它所有长度为22的块按照组成它的两个11块的排名(在前面的是主要关键字,在后面的是次要关键字)进行双关键字排序,就可以得到22块的排名;然后再把44块按照22块的排名进行双关键字排序,得到44块的排名……直到块的长度不小于nn为止。此时每一个块都是原串的后缀(因为长度不小于nn,因此除了s[1...n],其余块都一定要越过s[n]补零,也就成了后缀),我们就得到了后缀的排序。

引用一下集训队论文里的图片——

后缀排序基本过程

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每一次排序都是把上次排序的rank数组作为元素值,也就是“用排名代替具体的元素”。排序的主要关键字是上一次的rank[i],次要关键字是上一次的rank[i+w],其中w=2kw=2^k

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,我们不必实际地去补“0”,只需要在所找的22块、44块等超出边界的时候直接令他们的原排名为00即可。

那么,我们就可以实现代码了。

首先是桶排序部分的代码。我们已经把次要关键字rk[i+w]元素数组制作好并存到了数组tp里,因此相当于次要关键字已经排好序了。注意,satp都是元素数组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void bucket_sort(int n,int m){
// 任务: 根据主要关键字的值数组rk和次要关键字的排名数组tp, 计算元素数组sa
// n是字符串长, m是rk和tp的值域([1,m])
// 各映射的信息: rk: id->val, tp: rank->id, bucket: val->rank, sa: rank->id
for (int i=0;i<=m;i++)
bucket[i]=0;
for (int i=1;i<=n;i++)
bucket[rk[i]]++;
for (int i=1;i<=m;i++)
bucket[i]+=bucket[i-1];
for (int i=n;i;i--)
sa[ bucket[ rk[ tp[i] ] ]-- ] = tp[i];
}

四重嵌套那一行可能比较难写。一个较为快速的推法是,把映射关系写下来,再根据映射关系写(“量纲分析”)。

  1. 要求出sa,先写sa[ ]=
  2. sa的值是id,值是id的只有tp,写下sa[ ]=tp[i]
  3. sa的定义域是rank,值域是rank的只有bucket,写下sa[bucket[ ]--]=tp[i](是bucket,所以伴随着--
  4. bucket的定义域是val,值域是val的只有rk,写下sa[bucket[rk[ ]]--]=tp[i]
  5. rk的定义域是id,值域是id的已知量只有tp,写下sa[bucket[rk[tp[i]]]--]=tp[i]

接着再来实现后缀排序的主函数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void suffix_sort(int n){
//字符串长度为n
//先做一遍长度为1的块的排序
//因为是第一遍排序, 所以第一关键字是字符大小
//第二关键字随意指定一个,那么第二关键字的元素数组可以设为1,2,...,n
int m='z'-'/'; //假设字符集是0-9,A-Z,a-z
//m表示字符集大小,也就是值数组的值域
for (int i=1;i<=n;i++)
//分别求出第一遍排序的主要关键字 值数组 和次要关键字 元素数组
rk[i]=str[i]-'/', tp[i]=i;
bucket_sort(n,m);
//下面开始重复排序,也就是倍增过程
for (int w=1,p=0;w<n && p<n;w<<=1,m=p){
//w表示上一次排序的块长
//为进行排序,先制作tp数组
p=0; //记录排名
//先处理那些次要关键字已经超过了串的末尾,也就是达到补零位置的块
for (int i=n-w+1;i<=n;i++)
tp[++p]=i; //将“++p”这个排名分配给i这个块
//这些块的次要关键字都一样,任意指定一些最靠前的排名就好了
//接着根据上一回排序的“排名”的元素数组,制作本次的元素数组
for (int i=1;i<=n;i++)
//取上一回第i名的块,分配排名
if (sa[i]>w) //如果某个块的编号小于w,那么这次就不会作为后继块(sa[i]-w已经小于0了)
tp[++p]=sa[i]-w; //给sa[i]-w(前驱块的编号)分配++p的排名
//上述循环顺序进行, 先遍历到的块比较小, 分配靠前的排名
//现在tp数组制作完成,开始进行排序
bucket_sort(n,m);
//现在根据sa数组制作rk数组
swap(rk,tp); //tp数组已经使用完毕了(排序后就不需要上一次排序的信息了),下面我们用它来储存上一轮的rk数组
rk[sa[1]]=1; //排名为1的元素所对应的排名是1
p=1; //此处p的含义是已经分配了的排名
for (int i=2;i<=n;i++)
if (tp[sa[i]]==tp[sa[i-1]] && tp[sa[i]+w]==tp[sa[i-1]]+w)
//上述两个条件说明, 组成 sa[i]和sa[i-1],即排名为i和i-1的两个元素的两个块完全相同
rk[sa[i]]=p;
else
rk[sa[i]]=++p;
//到此处,p表示已经分配出的排名种类数;同时也是值数组的值域,因此可以作为下一轮的m值
//p=n表示已经区分出了n种后缀,后缀排序就完成了
}
}

通过这两个函数,我们就计算出了sark数组,也就实现了后缀排序。输出sa数组就可以通过这道模板题了。

可能这里的注释还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,但是暂时无法进一步完善了(哭)。如果有什么问题在评论区提吧。

那么这篇文章就结束了。

评论